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要闻 >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美丽乡村研究所 乡村规划与建设团队赴永泰嵩口古镇考察

2017-06-29 10:59:12
  6月27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美丽乡村研究所乡村规划与建设教师团队赴永泰嵩口古镇考察。乡村与规划团队的负责人陈顺和副教授、组长高微副教授与副组长唐乐尧的带领下数十位教师成员参加了此次的考察活动。


  福建永泰嵩口古镇,三面环溪,地处永泰、仙游、德化、尤溪、闽清五县的结合部,是永泰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县境内最早的两个建制镇之一。在元朝时期发展成商业繁荣的水运重镇。1916年,这里成立了全省首家乡级商会;1926年自行发行纸币,设税卡和鸦片专卖局;1938年设镇。


  古镇以两区六街巷为构架,拥有月阙、道南两片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保护区面积35.49公顷。片区内现存的古街巷有:关帝庙街、米粉街、横街、直街、鹤形路以及郭家巷,是嵩口明清文化的见证。在直街尽头,保存了完整的古码头,记录了闽中水陆交通中心的繁荣忙录的景象。长庆溪和大樟溪在渡口处交汇,水面宽广,水流湍急,大小溪流在此交汇,一齐奔向福州闽江,汇入大海。所以,嵩口即便地处深山,也仍旧是深山中的闹市,历史上舟楫往来频繁,商贾汇聚,不长的古街上,汇聚了一百二十多家商铺,十多家饭店客栈,热闹非常。 
教师团队重点考察了德星楼、龙口厝、万安堡、注月楼、耀秋厝、中埔寨、下坂厝等。



  德星楼
  是一座吊脚楼式的三层小楼,一楼贯通直街和渡口,几根木柱支撑着起一片来往的空间,当年渡口的交易都在这里。德星楼前,沿石阶而上,有清“奉宪永禁溺女”碑、“重整义渡碑”、“奉抚宪碑”和“林带溪植榕”碑。走上石阶,向左上楼即是“德星楼”。德星楼供奉的主神是林公大使,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纪念林惠林显兄弟抗元烈举而建。林公大使永泰县梧桐镇汤埕村人,南宋末年响应文天祥抗元义举,自组队伍加入抗元大军,死后林惠首级出现在梧桐,身体却出现在嵩口的楼下潭,为祭祀他所建的楼也因此得名“得身楼”,嵩口话“得身”与“德星”同音,久而久之就成了“德星楼”。

  龙口厝
  始建于宋朝,续建于明清,大门进入,经200米弯弯曲曲的鹤型石道,到达大厅,前后有四个大厅,建筑面积7180平方米,是嵩口镇境内单座规模最大的古厝。它由龙口厝、拔魁厝、和也厝和宴魁厝组成,共有房屋183间,当地有“龙口大座厝,乌鸦飞不过”之说。传说道教闾山派宗师、闽台最大的农业神张圣君在这里打过长工,还留下不少智斗财主的趣闻。

  万安堡
  俗名尾寨,建于清咸丰年间,为张氏祖宗所建。占地约4000平方米,3层120多间。外墙全部用下石上土围起,厚约2米,上部有很多哨(枪)眼,内建筑为木结构。
下坂厝
  清乾隆年间陈用坦建,系土木结构,200多个房间,大厅内有4幅鎏金人物木雕,12扇鎏金围屏价值千万,雕刻栩栩如生,为花梨木鎏金木雕,景物深达五个层次,是长乐艺人祖孙三代耗时24年雕刻而成。厝内石雕、泥塑和彩绘艺术亦精湛绝伦,整体上保存尚好。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美丽乡村研究所的乡村规划与建设团队教师积极投身于福建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与研究工作,力争将美丽乡村研究所打造成我院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美丽乡村研究所  供稿)